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作者:【清】彭定求等編 陳尚君補輯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出版單位:中華書局出版時間:1999-01-01
圖書簡介
《全唐詩》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當時已退居揚州的彭定求、楊中訥等十位翰林編纂的,共收整個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為止古典詩歌總集中篇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種,對于研究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和文學,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增訂重印本,以中華書局原點校本為底本,把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把斷句改為新式標點,并改正某些排印錯誤,同時把陳尚君先生修訂、增輯的《全唐詩補編》全部收入(《全唐詩補編》1992年中華書局版),共增補佚詩四千六百多首,新見作者八百多人,可以說是至今為止收錄唐詩最多最全的讀本了。
圖書目錄
第一冊
卷一 太宗
卷二 高宗 中宗 睿宗
卷三 明皇
卷四 肅宗 德宗 文宗 宣宗 昭宗
卷五 文德皇后 則天皇后 徐賢妃 上官昭容 楊貴妃 江妃
卷六 章懷太子 韓王元喜 越王貞 信安王祎
卷七 宜芬公主 宋若華 宋若昭 宋若憲 鮑君徽 蕭妃
卷八 南唐先主李昪 嗣主璟 后主煜 韓王從善 吉王從謙 蜀主王建 后主衍 吳越王錢鏐 后主錢俶 后蜀嗣主孟昶 閩王王繼鵬
卷九 蜀太后徐氏 太妃徐氏
卷一〇至十六 效廟樂章
卷一七至二九 樂府
第三〇 王珪 陳叔達 袁朗 竇威 長孫無忌 顏師古 杜淹
卷三一 魏徵
卷三二 褚亮
卷三三 于志寧 令狐德棻 封行高 杜正倫 岑文本 劉洎 褚遂良 楊續(xù) 劉孝孫 陸敬 沈叔安 何仲宣 趙中虛 楊濬
卷三四 楊師道
卷三五 許敬宗 李義府
卷三六 虞世南
卷三七 王績
卷三八 蕭德言 鄭世翼 崔信明 孔紹安 謝偃 蔡允恭 杜之松 崔善為 朱仲晦 王宏 朱子奢 張文收 毛明素
卷三九 陳子良 庾抱 馬周 來濟 張文恭 薛元超 蕭翼 歐陽詢 閻立本 張文琮
卷四〇 上官儀
卷四一至四二 盧照鄰
卷四三 李百藥
卷四四 劉祎之 李敬玄 張大安 元萬頃 郭正一 胡元范 任希古 裴守真 楊思玄 王德真 鄭義真 蕭楚材 薛克構 徐珩 賀遂亮 韓思彥 魏求己 劉懷一
卷四五 杜易簡 陳元光 許天正 許圉師 趙謙光 鄭惟忠 張鷟 李福業(yè) 薛脊惑 賀敱
卷四六 狄仁杰 魏元忠 韋承慶 李懷遠 崔日用 宗楚客 蘇瓌
卷四七至四九 張九齡
卷五〇 楊炯
卷五一至五三 宋之問
卷五四 崔湜 崔液 崔滌
第二冊
卷五五至五六 王勃
卷五七至六一 李嶠
卷六二 杜審言
……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延伸閱讀:
增訂重印本前言
傅璇琮
《全唐詩》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奉康熙帝之命,起用當時已退居于揚州的彭定求、楊中訥等十位翰林編纂的??滴跛氖哪辏?705)三月開始編,次年十月成書。以不足兩年的時間,編成這樣一部大書,共收整個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不能不說是一次修書盛舉。
據(jù)清朝康熙時編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記,當時纂修《全唐詩》,是以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作稿本,再參考清朝宮廷內(nèi)所藏《全唐詩集》,“又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因此能以如此短促的時間編成。據(jù)現(xiàn)在學者研究,這所謂內(nèi)府所藏《全唐詩集》,即是清初季振宜所編的《全唐詩》。胡震亨、季振宜是明清之際有名的藏書家,又都是精鑒名家,他們分別采集宋元以來所刊刻、傳抄的唐人別集,并搜求遺佚,補輯散落,又詳作???,輯集有關詩人生平及詩集流傳等材料,遂成為網(wǎng)羅面較廣的唐詩總集。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共一千三百三十三卷,季振宜的《全唐詩》七百十七卷。有了這兩部書作基礎,確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編成有唐一代的詩歌總集了。
我們知道,唐人的詩,除各個作家的專集以外,在唐宋兩代就有人注意做匯輯編集的工作。唐代人自己編本朝人的詩,所謂唐人選唐詩,據(jù)現(xiàn)在研究者考證,有一百數(shù)十種,現(xiàn)在存世的有十余種。宋代人所編,著名的有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南宋末人的《分類唐歌詩》等。明朝人所編更多。但這些書所收都不全。清康熙年間所編的這部《全唐詩》,應當說是相當“全”的,它繼承了在它以前的各種唐詩匯輯本的成果,并在這個基礎上,搜羅了唐五代三百多年間無論成集的或零星的篇章單句的詩歌,使我們較能概見唐詩的全貌?!度圃姟肥瞧駷橹构诺湓姼杩偧衅畲蟆⒂绊懽顝V的一種,它對于研究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無疑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它的成書距今已將近三百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部書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詩愛好者和研究者的。
但是,這部卷帙浩繁的大書在編纂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同時期的大學者朱彝尊在此書編成后不久,即寫有《全唐詩未備書目》(《潛在堂書目四種》之一),列出了可以補充的一百四十種左右的集子,雖然朱氏所列大多采自志書,且有些書未必存世,但由此也可見《全唐詩》有待補遺者正復不少。因為《全唐詩》名義上是御定的書,當時朱彝尊即已有“業(yè)經(jīng)進呈,成書不說”之嘆(見《全唐書未備書目》后馮登府記)。有清一代,考據(jù)之學頗盛,但由于這是官修書,因此學者們多不愿涉足于此。本世紀初以來,治唐代文史者,才漸漸就書中的錯訛提出磋商,如劉師培《讀全唐詩書后》、聞一多《全唐詩校法舉例》、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俞大綱《讀唐音統(tǒng)簽》、李嘉言《改編全唐詩草案》等。八十年代以來,國內(nèi)唐詩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更有不少文章就《全唐詩》的輯佚甄辨工作,作了方面甚廣的探討。
根據(jù)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確定《全唐詩》大體上存有這樣一些問題:一、誤收。據(jù)研究者考證,《全唐詩》誤收了唐以前人所作,宋及宋以后人所作,凡詩七百八十二首,句五十三,詞三十四篇,所涉作者一百十五人(見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文史》第二十四輯)。又據(jù)湘潭師院陶敏教授所考,書中卷467的整整一卷牟融的詩,完全是明人偽作。二、漏收。漏收的詩篇也不少,這方面除單篇論文指出外,成書的有王重民、孫望、童養(yǎng)年及陳尚君等的輯本(詳見后)。三、作家作品重出。重出的作品,有時互注,有時無注。四、小傳舛誤。詩人小傳過于簡略,且疏失之處甚多。五、編次不當。全書的排列次序,以皇帝、后妃及宗室列首,反映封建等級觀念;全面集中編列“郊廟樂章”、“樂府”,后面詩篇中又有重復。
以上這些錯失,對于編成于三百年前的一部規(guī)模較大的書籍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今天真正要對此書下一番功夫,那就應該作徹底的改編整理,也就是修纂一部“新編全唐詩”。這一工作現(xiàn)在已有一些唐代文學研究者在做。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不是短時期內(nèi)所能完成的。為滿足讀者閱讀和研究的需要,現(xiàn)實的辦法就是就清代所編的這部《全唐詩》,作一定的修訂增補,加以重印。
中華書局曾于五十年代中期,請王仲聞先生(王國維次子)等根據(jù)揚州詩局課本《全唐詩》加以校點(校點工作我也參加,并于1959年起草了“點校說明”,書名“王全”),除斷句外,還改正了某些明顯的錯誤,并在后面附錄日本上毛河世寧纂輯的《全唐詩逸》三卷(據(jù)《知不足齋叢書》本)。過去的《全唐詩》的刻本都是按函冊分的,查閱不便,中華書局就不分函冊,蓋以卷分,全書前加卷次、作者目錄,每一分冊前編加詩篇目錄,以便查驗。應當說這是本世紀以來對《全唐詩》所作的第一次較為認真的整理,出版后受到好評,從六十年代起,三十多年,不斷重印。
1982年,中華書局曾將王重民先生的《補全唐詩》、《補全唐詩拾遺》,孫望先生的《全唐詩補逸》,童養(yǎng)年先生的《全唐詩續(xù)補遺》幾部著作合為一書出版,起名為《全唐詩外編》。出版以后,隨著唐詩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陸續(xù)發(fā)現(xiàn)《外編》收錄佚詩仍未完備,且考訂亦有未確之處。因為就請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尚君先生作一次全面的校訂和續(xù)補。陳尚君一方面訂正王重民等書中的某些誤失,同時又增補了不少佚詩,共輯得逸詩四千六百多首(其中新見作者八百多人)。中華書局于1992年以《全唐詩補編》為書名出版了王、孫、童、陳等幾位輯佚、校訂之作,這可以說是清代中期以來唐詩輯集的最大成果。
我們這次的增訂重印本,就用中華書局六十年代初出版的點校本,并改正了某些排印錯字。在全書之后,把陳尚君先生修訂、增輯的《全唐詩補編》全部列入。這樣做,可以說是至今為止有關《全唐詩》補遺的最大數(shù)量了,也是最全的一部《全唐詩》了。
這里還要說明的是,中華書局六十年代的點校本以及1992年的《補編》本,都是繁體豎排,我們這次則是一律改為簡體橫排,這在形式上是一次較大的更動。按過去的古籍整理常規(guī)來說,整理校點本一般是用繁體字的。我們認為,用繁體字的做法是符合古籍整理體例的,特別是一些專業(yè)性、資料性較強的古籍著作,確應這樣做。但古籍整理也要隨客觀形勢發(fā)展而有所變化。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古籍為現(xiàn)實服務,更貼近現(xiàn)代生活和環(huán)境,這就要考慮盡可能用現(xiàn)代人所習慣的形式使文學古籍更好地走向大眾,更易為廣大讀者所接受,更易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繁體、簡體,只是一種印刻形式,繁體能較多地保持古籍面貌,當然應該肯定,但現(xiàn)在一般讀者確較習慣于簡體,繁體字在沒有注釋的情況下會造成閱讀上的一定困難。我們的宗旨,是要消除閱讀上不必要的障礙,使讀者直接閱讀原文,以便真正理解和欣賞古典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表現(xiàn)。只要我們保證文字無誤、校點準確,那么采取今天讀者易于接受的簡體、橫排的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觀念上的更新。
本書末附作者索引(包括《全唐詩補編》所收的作者),以便讀者檢索。
1997年11月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