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jì)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宰相),然而,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卻只記載了孫叔敖兩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楚莊王認(rèn)為楚國貨幣重量太輕,下令把小幣改鑄為大幣。但是,很明顯這樣一來,人們用起貨幣來很不方便,導(dǎo)致百姓只好放棄了本業(yè)。市場管理者向?qū)O叔敖報告了這個情況。孫叔敖馬上請求楚莊王恢復(fù)舊幣。
第二件事,是楚國民眾愛坐矮車,但楚王認(rèn)為不便于駕馬,打算下令把車的底盤改高。孫叔敖表示反對,他認(rèn)為,政令多了,百姓無所適從。他建議加高閭里的門檻,這樣,百姓乘車出入,自然就會把車子底盤改高。
這兩件事相對于一國宰相孫叔敖所做的其他事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司馬遷卻獨獨選擇了這兩件小事。這是為什么?
難道是孫叔敖品德不好嗎?非也。
孫叔敖為人品德堪稱模范,他少年時,曾在路上遇到一條兩頭蛇,當(dāng)時習(xí)俗認(rèn)為見兩頭蛇者必死無疑。他想:要死只死我一人吧,不能再叫其他人看見了。于是,他斬殺了這條蛇,將其埋入山丘。其族人因此對他贊佩不已。
那么,是孫叔敖官德不好嗎?非也。
《淮南子》及劉向《說苑·敬慎》都有記載,孫叔敖被楚王任命為楚國令尹,一國吏民皆來祝賀。有一位穿粗衣、戴白帽的老人也趕來湊熱鬧,他不僅不祝賀,反而聲稱吊喪。別人都很詫異不解,孫叔敖卻正衣冠而見老人,問其故。老人說,人有三怨:有了地位就驕傲自大,下面的人就會怨你;地位高而擅權(quán),上面的人就會怨你;俸祿豐厚而不知足,禍患就會降臨在你的頭上。孫叔敖向他請教應(yīng)如何處之。老人說,地位越高,心氣越要低下;權(quán)力越大,心志越要小;俸祿越豐厚,越要謹(jǐn)慎不貪。
孫叔敖牢記這三怨,對待名利,堅持一個原則——“欲人之所不欲”,在位時不謀私利,也不給自己安排身后事,“持廉至死”。他死后,兒子窮困潦倒,不得不靠給人背柴度日。
再則,是孫叔敖為政沒有值得稱贊之處嗎?非也。
孫叔敖是春秋時難得的廉官和能官,死后家貧也怪不得楚莊王。他生前行政、治軍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楚莊王多次重賞,但孫叔敖卻堅辭不受。
公元前597年,晉楚之間發(fā)生了一次著名的大戰(zhàn)“邲之戰(zhàn)”。其時晉強而楚弱,正是孫叔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zhàn)斗,把強晉打得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楚國得以成為中原霸主?!妒酚洝贩Q:“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庇终f孫叔敖“三月為楚相,施教導(dǎo)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這么一位能臣賢相,可以載入史冊的事實在太多,但司馬遷卻偏偏選擇將上述兩件小事作為其傳,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司馬遷信奉“非常史觀”。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他表達了這一觀點: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異也?!?/p>
問題是,《史記》選擇記載的這兩件小事都不是“非常之事”,甚至可以說是在孫叔敖一生諸多大事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
縱觀各種文獻記載,孫叔敖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之人”了,司馬遷將其列為“循吏第一”,也是別有深意的。
所謂循吏,司馬遷解釋道:“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yán)哉?”也就是說循吏是指那些不威而懼、奉職循理的官吏。后世因而將那些重農(nóng)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稱為循吏。
在司馬遷看來,循吏是一個類別,與蘇秦、張儀、伍子胥、孟嘗君、司馬相如等人截然不同,后者這些人只不過是某一方面表現(xiàn)“非常”的特殊人物,不具有代表性,而孫叔敖恰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是為政的楷模。
《史記》選擇第一件小事入傳,可以說這表明孫叔敖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以民生為重;第二件小事則表明孫叔敖執(zhí)政有謀略,要改變固有的陋習(xí),不是采取強迫的手段,而是懂得因勢利導(dǎo)。
司馬遷進而總結(jié)道:這就是“不教而民自化”的為政之道,近者見之而效仿,遠者通過觀察四周也能效法。對于孫叔敖來說,這才是一個官員的職責(zé)本分和初心。因此他一生三次居相位而不自喜,明白這是自己憑才干獲得的;三次離開相位也不悔恨,明白這不是自己的過錯所導(dǎo)致的。
這充分說明司馬遷能夠不忘循吏,也表明他懂得循吏的重大價值。在他看來,循吏是政通人和的根基。因此,唐代史學(xué)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贊曰: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恤人體國,良史述焉。(劉緒義)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jì)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