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勤政不營賄,不圖致多金
【原文】:吾始望汝輩讀書識義理,念初不及此,今幸天相余家。汝宜恪恭盡職,毋營財賄。吾與家人守吾家風,不愿汝躋顯位、致多金也。
【釋義】:我開始只是希望你們這輩人通過讀書,懂得為人的要義和做事的道理,壓根沒想到你能高中進士進入仕途,這可是老天爺眷顧我們王家才有的榮幸啊。你必須忠于王事,恪盡職守,切不可私營財賄。我們要共同堅守王家的好家風,不圖你在仕途上謀取顯著官位,也不圖你賺取多少錢財。
【故事鏈接】: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茂蔭在京城考上舉人,第二年又聯捷成進士,備官戶部,當年九月,他乞假南歸探親,75歲的老祖母方太夫人見到已經步入仕途的孫子,喜不自勝,她諄諄告誡孫子這番話。她不希望孫子升官發(fā)財,而是希望孫子勤廉從政。方氏八十壽辰那年(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王茂蔭提前兩個月乞假省親,回到家中,祖母告誡他的仍然是先前這番話。她一再叮囑孫子:“吾家雖寒素,粗足自給,愿汝善守身,不愿汝積多金也?!蓖趺a自己遵循祖訓,并以其自身言行發(fā)揚光大,要求兒孫自覺傳承其家風。晚清時期,官場腐敗相當厲害,“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王茂蔭身為二品大員,但家中并未因其顯貴而巧取豪奪一瓦一垅。他生前并沒給后人留下什么財產,去世前曾平靜地告誡后人說:“吾以書籍傳子孫,勝過良田百萬;吾以德名留后人,勝過黃金萬鎰。自己不要什么,兩袖清風足矣!”
直言敢諫 不避權要
【原文】:我之奏疏,詞雖不文,然頗費苦心,于時事利弊有切中要害處,存以垂示子孫,使知我居諫垣,蒙圣恩超擢,非自阿諛求榮中來。 他日有入諫垣者,亦不必以利害之見存于心,能盡此心,自邀天鑒。
【釋義】:我的奏折,雖然沒有什么文釆,但卻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已經針砭到時弊要害處。將這些奏折匯集起來,是為了垂訓子孫,使他們知道我身居高位為言官,遇事敢言,是承蒙皇上破格提拔,而不是因為我阿諛奉承求榮。日后子孫有機會為言官,言事也不必計較個人得失,能這樣為人為事,老天爺會看得到。
【故事鏈接】:王茂蔭生性鯁直,遭事敢言,在咸豐、同治兩朝,他先后上了一百多個奏折,講的都是國計民生大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不避權要,力持正論,不惜犯顏直諫,有古大臣之風,深得朝野敬仰。咸豐朝實行過兩項幣制改革,一是發(fā)行鈔幣,二是鑄頒大錢。王茂蔭是發(fā)行鈔幣的首倡者,鑄頒大錢的反對者。王茂蔭因主張行鈔而被擢升為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成為清政府主管財政貨幣事務的要員之一,又因反對和制止通貨膨脹,主張鈔幣兌現一再上疏,決不妥協(xié),因而得罪了戶部尚書花沙納等反對派,得罪了親王大臣,直至得罪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咸豐皇帝,結果受到“申飭”,被調離戶部。這件事在當時震動很大。其實,王茂蔭真正得罪咸豐皇帝,致使龍顏大怒的,是他在咸豐五年(1855)所上《請暫緩臨幸御園折》。王茂蔭因直言極諫而遭受挫折,幸災樂禍者難免,而正直之士則無不對他表示欣佩。與王氏同朝為官的名臣何璟說:“新安王子懷先生,立朝三十年,謇諤盡誠,著于中外?!膘h清末翰林許承堯一再聲稱:王茂蔭單憑《請暫緩臨幸御園折》,即足以名留千古!王茂蔭在同治朝復出之初,有道“上諭”肯定他八個字“志慮忠純,直言敢諫”。他在彌留之際一再告誡后人,這八個字是“皇上天語”,不可遺忘,要遇事敢言。他去世后,長子王銘詔遵父遺訓,選青田凍石請名手鐫刻“直言敢諫之家”印章一方。王家曾將其置于王茂蔭靈堂之右,以垂示子孫永以為訓。
孝悌二字,是人家根本
【原文】:祖母在堂,叔輩自然孝順。但汝等須代我盡孝,以免我罪,才算得我的兒子。叔等在上,汝輩須恭敬,一切要遵教訓。孝悌二字,是人家根本,失此二字,其家斷不能昌。切勿因爭多論寡,致失子侄之禮。莫看眼前吃虧,能吃虧是大便宜。此語一生守之用不盡。不獨家庭宜然,凡與人交皆宜如此。而他日有分居時尤宜切記。
【釋義】:王茂蔭以兒子的稱謂告誡兒輩:祖母在上,叔父自然會孝順,但因為我不在祖母身邊,你們必須代我盡孝,以免我的罪過。這樣,才算得我的兒子。叔父是你們長輩,你們也必須尊敬,要聽他們的教訓。孝悌二字,是一個家庭家族的根本所在,不講此二字,這個家庭家族斷然不能昌盛。居常切忌不要爭多論少,以致失卻子侄禮。不要只看眼前吃虧,能吃虧就是占便宜。這話,一生堅守,用之不竭。不僅處理家庭事務要肯于吃虧,凡與人交往,都應當這樣,日后分家時,尤其要記住這一點。
【故事鏈接】:王茂蔭生活的那個時代,京官是可以帶家眷的,而王茂蔭卻是一個例外,他在北京為官三十多年,始終只身居住在宣武門外的歙縣會館中。因病開缺養(yǎng)病的幾年,甚至還遷居北京東門的玉清觀和北通州潞河寓居。他不是不想把夫人吳氏帶往京城,而是考慮祖母、父親、繼母年事都已高,遂將夫人留在老家侍候,以代他盡孝。咸豐六年,夫人吳氏到京城探親,也同住會館房舍,去時將紡紗車也帶上了。吳氏在北京才待幾個月,便又匆匆南歸,回到老家侍候公婆。道光二十一年(1841)元旦,他在京接家書,得知祖母老景日盛,恐不久于人世,遂告假歸省,二月抵家時聞祖母已于正月初八日去世,他撫棺長號,自恨歸晚,哀慟不能自已。父親七十歲時,王茂蔭一再想辭官歸養(yǎng),但父親終不許。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在京接父親病信,急忙乞假南回,剛剛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已聞父親去世訃音,他悲號擗踴,痛不欲生,以不及侍湯藥、視飯含為憾。在家守制期間,他奉父親靈位于堂上,晨夕奉餐上食如平時。三陽坑姑丈、姑媽去世時,他因家鄉(xiāng)戰(zhàn)亂和自己抱病在身,不能回里奔喪探視,但都囑人送回喪禮和挽辭。王茂蔭曾為杞梓里家廟“承慶祠”寫過這樣一副楹聯:“一脈本同源,強毋凌弱,眾毋暴寡,貴毋忘賤,富毋欺貧,但人人痛癢相關,急難相扶,即是敬宗尊祖;四民雖異業(yè),仕必登名,農必積粟,工必作巧,商必盈資,茍日日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是孝子賢子。”王氏“承慶祠”族人已蕃衍了好幾代人,至今他們仍不忘這副楹聯。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原文】:凡人壞品行損陰騭,都只在財利上,故做人須從取舍上起。富與貴是人之所頭章,所以從此說起也。此處得失利害關頭,人心安得無動?惟當審之以義,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時即不取非義亦有,命里無時即取盡非義終歸于無??粗斚氯黼m見為有,不知非災橫禍出而消耗之必且過于所取,須以當下之不取為消將來之橫禍,則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隨之?!碑敃r時作此想,則自然不敢妄取??什伙嫳I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有志者須極力持守,方可望將來有好日。
【釋義】:大凡品行不好,做傷陰德事的人,都是因為過于計較財利。做人必須首先講究取與舍。富與貴,是人生考慮的頭件事,所以要從這里說起。得失利害關頭,人心怎能平靜?這時,務必要審之以義,安之以命。命中注定該你得的財利,即使你不取,那也是你的;命中注定你沒有這份財利,你即使耍盡一切手段牟取不義之財利,終究還是得不到。眼見當下取來,好像是得到了,殊不知日后遭遇非災橫禍,失去的將比得到的還要多得多。所以,必須以眼前的不取,以消除將來之災禍,如果這樣想,心情就會平靜,放得下。古話說得好:“漏脯充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隨之?!睉斀洺R赃@些名言警句告誡自己,那就會自然地不敢妄取。再渴,不飲盜泉之水;再熱,不息惡木之陰。意志堅定的人,必須極力堅守,將來才有望有好日子。恐怕你們日后家產單薄,吃口人多,衣食有憂,以至見利忘義,所以我殷切地講這些話,希望你們謹記為要。
【故事鏈接】:王茂蔭認為獲取不義之財如同飲鴆止渴,還可能遭遇飛來橫禍。此說雖有迷信之嫌,但截獲不義之財者,惶惶不可終日倒是切實存在的。據說,王茂蔭曾舉薦過盱眙人吳棠,使之從一個七品知縣一路晉升至四川總督,成為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齊名的晚清名臣。王茂蔭與吳棠素昧平生,只聞其名,從未謀面。據傳,同治三年,王茂蔭自京城回皖再輾轉去江西吳城,扶繼母靈柩回籍安葬,途徑淮陰,吳棠送來五百兩銀子,以謝當年舉薦之恩。他未予接受,坦然地說:“保舉,公也;涉于私,則不足道也”。他還意識到,衣食無憂時,不難做到堅持操守、淡薄名利,不取不義之財。但在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時,做到“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卻很難,所以他告誡子孫,將來“家產薄、家口多,衣食難度”時,謹防“見利忘義”。王茂蔭家鄉(xiāng)在歙南杞梓里,這里距他二姑媽家所在的三陽坑,有20里蜿蜒山路,這是明清時期昌徽官道最險峻的路段之一,是外出經商的徽州人通往江浙的咽喉。山道最險峻的地段叫中嶺頭,那里有一口清泉,過往行人至此,常常停馬歇腳,飲泉解渴。而這里經常有強盜出沒,殺人越貨。相傳,年少的王茂蔭聽說過往商人,經常在飲泉歇腳時遭山上涌下的強盜打刧,便把這山泉名為“盜泉”,并在梓杞里與三陽坑等地粘貼紅綠告示,告誡過往行人“渴不飲盜泉之水”,謹防強盜殺人越貨,一時被鄉(xiāng)人稱為善童。杞梓里至三陽坑這條陡峭的山道旁,還曾長有一株茂盛的漆樹。不少過往商人大熱天都要到樹下歇息躲陰,因此而染上漆瘡,皮膚痛癢難耐,以至耽誤行程。年少的王茂蔭聽說這個情況,又做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熱不息惡木之陰”,插立樹旁,以警示過往行人。“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成了王茂蔭一生做為人居官行事的圭臬與準則。
子孫非有安邦定國之才,不必出仕
【原文】:日后子孫非有安邦定國之才,不必出仕,只可讀書應試,博取小功名而已。
【釋義】:有學問不一定要當官,但是為官者必須有學問,日后王氏子孫中如果沒有安邦定國之才,就不必為官從政,只可好好讀書,參加科舉應試,博取小的功名。
【故事鏈接】:王茂蔭的后人對這條家訓信守不移,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王氏子孫中經商者有,當店員者有,從教者有,而入仕者卻鳳毛麟角,通過讀書應試博得功名者卻不止一二。遠的不說,近的有三十年前屯溪一中高考理科狀元,后錄取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王茂蔭六世孫王義華,有畢業(yè)于北京鋼鐵學院的王茂蔭七世孫王琿等。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