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歷史學博士,教育部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徽州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本》負責人和主講者 卞利: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作為徽州傳統(tǒng)大姓望族之一的汪氏家族,能夠繼承隋末動亂中率領(lǐng)家族和地方武裝奮起捍御家鄉(xiāng),進而保障東南地區(qū)歙州、杭州、饒州、睦州、宣州和嚴州六州生靈免遭涂炭的先人汪華之家國情懷和愛國愛鄉(xiāng)精神,不忘初心,從傳統(tǒng)的“五倫”道德理念出發(fā),以儒家的“孝悌廉恥、忠孝節(jié)義”精神,制定和頒行《汪氏家訓》三十六條。這三十六條《家訓》,代代傳承,與時俱進,是千年汪氏家族優(yōu)良家風形成的堅實基礎,是汪氏家族倡導將對父母尊長的“孝”與民族國家的“忠”完美結(jié)合的典型體現(xiàn),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厚重積淀、生生不息的基石所在。
三十六條《家訓》涵蓋了中華家族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和各個層面:
首先,強調(diào)五倫的儒家倫理道德,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這是處理傳統(tǒng)人際關(guān)系必須恪守的準則,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锻羰霞矣枴穼⒋宋鍌愱P(guān)系置于三十六條家訓之首,用四條的篇幅加以解釋和強調(diào),反映了汪氏家族對教育子孫恪守倫理道德的高度重視;
其次,強調(diào)教育與教化。子不教,父之過。為了使優(yōu)良家風代代傳承,永續(xù)發(fā)展,汪氏家族特別重視家族教育,要求對子女從幼年的蒙學教育抓起,畢竟“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智力超常的神童可遇不可求,不管子女是聰明還是愚鈍,家長都必須要教育其讀書,要盡早教育其做人的道理。若任其與逸游驕惰、與不三不四之人交友,必然壞其心性,淪為無用之人,嚴重者甚至會成為危害社會的害群之馬。對子女教育,汪氏家族一再在《家訓》中告誡家族成員們,必須要不惜代價,聘請真正有才華的“品學兼優(yōu)”名師加以培養(yǎng),不可吝惜資費錢財,更不能礙于情面,延聘有才無行之師;
第三,強調(diào)鄰里關(guān)系。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中國歷史上,千金買鄰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因此,一定要睦鄰友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疾病相扶持,千萬不能仗勢欺人,以勢凌人;
第四,要謹言慎行。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入。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
第五,要學會立身持家。居家要和睦,要長幼、尊卑有序,事事須學會隱忍,不可因小忿而釀大禍,以致后悔莫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立身大節(jié),不能有絲毫的松懈怠慢。男女婚假須適時,做人要忠厚,要崇德重行,重視操守,秉持廉潔自律準則,力爭做一個完人?!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學會和懂得感恩報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第六,要學會治生。無論士農(nóng)工商,都必須有有正當?shù)穆殬I(yè),有適合自身的謀生養(yǎng)家之道。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锻羰霞矣枴氛佌伕嬲]子女:人生治家,要貴有道。要勤儉節(jié)約,飲食衣服,只求保暖;婚喪嫁娶,不可鋪張浪費;
第七,要以朝廷和國家利益為重,及時足額完納朝廷的稅糧。這是報效朝廷和國家的重要渠道,不能不認真對待。否則,可能會面臨官吏追討甚至刑法懲罰;
第八,要敬惜字紙,尊重知識,尊重文化。不可隨意丟棄字紙,有辱斯文;
第九,要遠離鴉片,戒淫戒賭,不得酗酒?!锻羰霞矣枴窂娬{(diào)指出:“酗酒好賭,最為不肖?!痹跉v數(shù)以上危害性后,《汪氏家訓》指出:“小則廢時失業(yè),大則蕩產(chǎn)破家”。告誡家族成員,一定要都戒除以上不良嗜好;
第十,要力戒同僧道之人和算命風水之師等輩交往。嚴禁三姑六婆穿戶入室,以預防其誨淫誨盜,敗壞家風;
當然,在充分肯定、傳承和弘揚《汪氏家訓》中精華內(nèi)容的同時,我們還要去除其糟粕,對其中歧視婦女,把正常家庭娛樂的絲竹管弦戲曲視為“蕩人心智”之術(shù),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福州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教授 鄭秉秀:
績溪汪氏乃我徽州名門禮族,教化綿亙,聞人輩出。今讀《汪氏家訓》,總36節(jié),文字簡練卻意涵深厚?!都矣枴窂男奚硎迹褒R家治世逐步深入,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其中警句迭出,哲理頻現(xiàn),實為家訓、族規(guī)之善本。
國由家組成,從這個意義上看,家教實乃系于一國民族精神之養(yǎng)成。家教興則民族精神盛,家教廢則民族精神衰,故家教、家訓決非小事,而實關(guān)系到國家、民族之興亡??梢哉f,家教、家訓也是一種軟實力。
當然,對于傳統(tǒng)家教,也應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吐故納新,有些觀念已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而應摒棄。如《汪氏家訓》中的“故家雖貧,不可為皂隸,才雖勝,不可為訟師”等?!锻羰霞矣枴菲鋵崒σ恍┡f觀念已有重新審視之自覺,如“堪輿家風水之說,雖有其理,究竟總憑心地......慎勿惑于風水而停喪不葬也! ”那時就有此等認識,也實難能可貴了。
民盟中央特約研究員、安徽省十一屆政協(xié)常委、安徽省中華職教社副主任、中國十大民間智庫之圣德書院國學導師、黃山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 張俊杰:
家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尤為文化深厚的徽州所注重,汪氏乃徽州首姓,《績溪汪氏家訓》三十六條,涵蓋了做人做事、持家治家各個方面,諸如家庭家族層面,要孝親睦鄰、長幼有序、勤儉持家、婚喪有度,社會層面要尊師重教、釋怨報恩、嚴己寬人、自覺納稅,個人修養(yǎng)層面要謹言敦行、崇德向善、戒黃賭毒、破風水迷信,從《績溪汪氏家訓》提出的這三十六條,我們看到其核心是教育家族子弟做好事做好人,可以說是徽州各大族名族家訓的典型,這與我們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相通的吻合的,某種意義上,家訓所要求的更具體也更具有操作性。
《績溪汪氏家訓》之所以高度精煉精辟,應該是得益于徽州厚重的人文土壤——徽州是典型的移民社會,歷史上有過三次大規(guī)模移民,即晉末永嘉之亂、唐末黃巢之亂、北宋靖康之亂,迫使世家大族舉家南遷避難徽州,由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徽州土著山越人的人口構(gòu)成,使中原文化在徽州不斷發(fā)展不斷充實,從而在明清之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千余年來,恪守家訓已成為徽州家庭家族和社會的共識,也奠定了徽州鄉(xiāng)村治理的人文基礎。汪氏作為徽州著名大姓,歷朝歷代名流輩出彪炳史冊,究其緣由,重視家教、恪守家訓是重要原因。今天,我們強調(diào)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家訓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雖然家訓中也有某些局限,但只要我們善于取舍,對于今天的家風建設乃至鄉(xiāng)村治理,依然是可資借鑒大有裨益的。
黃山學院原副院長,中國三國演義研究會會員、中國紅樓夢研究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省徽學會副會長,古代文學及徽學研究者 汪大白:
徽州汪氏源遠流長、影響廣大。周文王四子分封于魯,魯成公次子食采于汪,由此子孫以“汪”為姓。唐代汪華《上譜表》說:“分封創(chuàng)于姬旦,得姓始于汪侯?!睎|漢建安年間,龍驤將軍汪文和舉家南遷,后裔奉為江南始祖。至于四十四世汪華,生封越國,死謚忠烈,成為汪氏顯祖。子孫繁衍,旺于徽州,遍及海內(nèi),多稱忠烈后裔、越國世家。
汪氏注重修譜祭祖,注重族規(guī)家訓,以此期望子孫發(fā)達。較早的像大唐時期,汪華上呈族譜于朝廷,汪姓位居“國柱”之六,子孫引以為榮。較近的像明代萬歷年間,汪道昆編《十六族譜》,訂十六條族規(guī),曰:鄉(xiāng)約當尊,祠墓當展,族類當辨,名分當正,宗族當睦,譜諜當重,閨門當肅,蒙養(yǎng)當豫,姻里當厚,職業(yè)當勤,賦役當供,爭訟當止,節(jié)儉當崇,守望當嚴,邪巫當禁,四禮當行。更近的像上面原文摘錄光緒年間《汪氏族譜》所載家規(guī),逐條分陳,相互照應,構(gòu)成一體,由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從家族到社會,從祖宗到未來,耳提面命,思慮周全,規(guī)范具體,適合操作。既是為本族子弟、世代子孫確立了人生范式和操守準則,也是為汪氏家族的持續(xù)發(fā)展繪就一幅整體藍圖。主導全套家規(guī)的思想意識就是儒家的倫理觀念,奠定全套家規(guī)的基本格局就是規(guī)范的道德教化。在汪氏家族看來,只要忠實恪守這樣的家規(guī)家訓,家族子弟便能實現(xiàn)修身、齊家的基本目標,然后進而可以立德、立功、立言,甚或可能際會風云、兼濟天下。
家國同構(gòu),家國通一,前人早就深深悟得這一層。比如“事父母”“友兄弟”兩條,注重的就是“孝悌”二字。朱熹說:“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边@是就家庭關(guān)系而言。《大學》說:“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边@是就社會而言。在儒家看來,孝悌之于家,孝悌之于國,兩者完全統(tǒng)一。所以孟子斷言:“堯舜之道,孝悌而已?!?/p>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今人也都普遍理解這一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何況就家規(guī)家訓而言,無論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還是勤奮讀書、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論是勤儉持家、奉公守法,還是崇尚德義、誠實守信……所有這些都不只是某些個人的行為準則、某些家庭的育人規(guī)范;大量成功的家規(guī)家訓,大量經(jīng)典的治家格言,其實都已成為激勵今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精神滋養(yǎng)。
當然,不言而喻,現(xiàn)代社會已與前人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我們對待汪氏家訓,對待徽州家訓,對待中華傳統(tǒng)家訓,既不能敬而遠之,又應該適當揚棄。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