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時指出:
當前中美關系正處在關鍵當口,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和而不同,講究綱舉目張。中美雙方應該就戰(zhàn)略性問題加強溝通,避免誤解誤判,增進相互了解。雙方應該從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系朝著正確方向向前發(fā)展。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兩種理念:和而不同、綱舉目張。我們一起來看。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出處,是《論語·子路》,其具體的上下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nbsp;
意思就是君子待人和諧友善,但不求與對方茍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里說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狀態(tài),當然是所謂“志同道合”,像鐘子期與俞伯牙那樣,高山流水,聞音知心。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達到這種心靈契合狀態(tài)的,實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處,甚至彼此欣賞促進呢?答案就是“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既能夠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的關系,又不必在具體意見上去茍同于人、勉強自己和他人必須屈從彼此。中國文化中還說“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能夠親和他人而合群團結,卻不去與人勾結而拉幫結伙。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這些準則都是承認了個體的可貴精神,而又尊重著他人的差異,懷揣和善之心、生發(fā)和睦之情、維持和諧交往、促進和美之態(tài),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和諧。和諧,特別體現(xiàn)為在不同的、甚至對立的事物當中,能夠彼此協(xié)調(diào)、多元并存的和睦狀態(tài)?!昂投煌保静煌?,卻能安和,甚至互動配合、調(diào)和補充,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并非雷同單調(diào)的、而是多樣又和美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諧。
和諧的精神,在不同國家、種族、制度、文化之間,尤其需要。社會學家費孝通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個世界,絕不會因為到處雷同的重復而精彩,只會因為差異互補的和諧而豐富。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處處體現(xiàn)著“和而不同”的理念。比如,從文學上看:
唐詩殿堂,正因為有著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大氣磅礴、瑰麗奔放,又同時有著杜甫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沉郁頓挫、悲愴憂思,才更立體詠嘆出大唐氣象。
既有張揚恣意、風流高歌,又有生民疾苦、緩歌低回?!霸娤伞钡暮肋~出塵與“詩圣”的深沉入世,是健康繁榮的文學需要的不同風格。
再比如,從音樂上看:
中國最古老的彈弦類樂器琴與瑟。琴的音色清麗,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華美,有“一弦一柱思華年”之豐富。
當琴與瑟齊鳴,琴便如冷月一彎,飄逸出塵,瑟便如彩云滿天,華麗鋪張。二者協(xié)奏,相得益彰,如彩云追月,如陰陽和鳴。所以才從此有了“琴瑟和諧”這個成語。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事物有千差萬別,這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而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就是:中和涵容,多元并存。正是包容多元多樣的文化,才讓我們的世界能夠“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包容各有特點的制度,才讓世界各國得以求同存異、協(xié)同發(fā)展、美美與共。從政治到文化,從制度到歷史,只有認識到差別,才能真正尊重別人、堅持自己。
綱舉目張
“綱舉目張”的出處,是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原文是這樣說的:
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
呂不韋很注重研究治國理政的理論。他在《呂氏春秋·用民》一文中說道: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人民的關系。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管理人民的方法。接著他總結說,人民所以聽憑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里說的紀和綱,也就是調(diào)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綱舉目張”這個成語,便由呂不韋的這一論點演化而來。綱,指網(wǎng)上的大繩;目,即網(wǎng)眼。意思是說,抓住了提網(wǎng)的總繩,漁網(wǎng)的網(wǎng)眼就會自然張開。類似的話在文獻古籍中多次出現(xiàn),比如三國西晉時期傅玄的《傅子》中有“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東漢鄭玄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通篇明?!彼宄耐跬ㄒ舱f過:“舉一綱,眾目張;弛一機,萬事隳?!比藗兂S眠@一典故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關鍵——抓住了根本,其余的細節(jié)就會自然跟從。
綱與目、本與末,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表達辯證思維的常用概念,與辯證唯物主義有著精神相通之處?!叭f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挈一領。”治國理政也好,走好人生之路也好,要善于從全局思考問題,善于抓大放小,在關鍵時刻作出戰(zhàn)略決策。
在中國文化的思維里,始終存有一種大處著眼的意識,強調(diào)要把問題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提倡人生建立一種放眼大局的價值觀念?!疤扑伟舜蠹摇敝?、北宋政治家歐陽修曾說:“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想成就大局,就不能陷于局部。如果只看眼前、只論得失、只記自我,就可能糾纏在具體的事務之中不得脫身,從而因小失大;相反,如果能看到大勢、大局和大道,以大胸襟、大眼界包容小問題、小矛盾,所謂的“小”也自然能處理好了。所以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提倡的是家國情懷,注目的是天下蒼生,褒揚的是集體主義,強調(diào)“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中國人對“綱舉目張”的追求,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智慧。無論做任何事,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又要優(yōu)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如果不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非重點和重點的關系,不分輕重緩急、不問青紅皂白、不看是非曲直,就容易多端寡要、本末倒置、掛一漏萬。只有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力的戰(zhàn)略抉擇,才能真正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6月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就曾提到過:“看待中美關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經(jīng)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mào)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這兩個‘大塊頭’不合作,世界會怎樣?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敝忻纼蓢纫辞逯忻狸P系的主流應是合作共贏,也要看到中美關系與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密切相關,不能只盯著分歧,而要把握大局,從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系朝著正確方向向前發(fā)展。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郝思斯)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