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掛帥專家組組長,身患漸凍癥的武漢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張定宇咬牙堅守崗位,各地援鄂醫(yī)療隊不顧風險、“最美逆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無數(shù)“戰(zhàn)士”勇赴險境,筑起一道守護生命安全的穩(wěn)固長城,讓我們對“擔當”一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今天來關注詞語“擔當”。
“擔”字原本寫作儋,《說文解字》說:“儋,何也。從人,詹聲。以背曰負,以肩曰儋。”何通荷,表擔荷,指用肩膀擔起東西。對于古人來說,擔荷是生活的經(jīng)常。清代畫家金廷標作有一幅《負擔圖》軸,就畫了一位樵夫負擔回家叩門的情景。除了樵夫擔柴換錢,農(nóng)夫要擔水澆地,貨郎要挑著擔走街串巷,就算是讀書人出門游學也得負書擔橐。當然,人們眼中需要擔起的絕不僅是貨物:他們說“一肩擔盡古今愁”,說“鐵肩擔道義”,人生天地間,有些擔子是必須要擔起的。
“當”是一個形聲字?!墩f文解字》說:“當,田相值也?!苯鹞闹?,當?shù)南掳氩糠衷臼峭?,后來都變成了田,用來表示兩塊田地相當、相等,這是當?shù)谋玖x。后來,當字所指范圍擴大至兩件事物相當,比如詞語“當官”,說的就是某人的行為、素質(zhì)要與“官”的職責要求相值,于是就引申出了“擔任”之義。由“擔任”又引申出“承擔、負擔”的義項,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意即君子以仁為己任,遇到可以實踐仁道的機會,就是對老師也無需謙讓?!痘茨献印分姓f用兵,有這樣一句:“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里的“當”表把守、守衛(wèi)。人生在世,固然不一定有機會像這樣據(jù)守險要之地,但也應該去追求一夫當關的魄力、獨當一面的能力和以一當十的勇氣,能夠擔任,也敢于擔當。
可以看到,“擔”重在扛起,“當”重在承擔,尤其是承擔起與自己身份、責任相當?shù)娜蝿?,“擔當”一詞,既與承擔、負荷有關,也與責任、本分有關,告訴我們要敢于扛起自己的責任。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作為動詞使用,就是用來指承擔責任。如《朱子語類》卷三十五中有“安能擔當?shù)弥厝巍保硪话偃咧杏小皳斦?,自視如何”,可以看出,早期的“擔當”主要作謂語,其后可以帶賓語,賓語多為“重任”“正道”等抽象名詞。隨著使用,動詞“擔當”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的位置上,指代行為事件本身,如“此等擔當,亦須剛毅方有力”(《四如講稿》),從而由動詞衍生出名詞的用法。
豐子愷《一肩擔盡古今愁》
“擔當”一詞雖然成詞于宋代,但縱觀歷史,擔當作為一種精神,深深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既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情懷信念;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迎難而上;更有“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敢于斗爭……從保家衛(wèi)國到見義勇為,從救死扶傷到舍己為人,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缺乏敢于擔當者。而支撐這些壯舉的,是他們心中那份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那份割不斷、扯不開的責任牽掛。
責任就要擔當。擔當不是高大上的詞語,不是只有英雄才能擔當,每一個平凡人扛起自己的責任,就是擔當。這個冬天疫情襲來,這是一場沒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戰(zhàn)斗,每個人都休戚與共、息息相關。想要取得勝利,需要科學的應對、周密的準備、充足的物資,而最關鍵的,是風雨中一個個敢于負重、堅定有力的“鐵肩膀”??纯辞熬€,一批批的醫(yī)療隊員、軍人奔赴湖北疫情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沒有拒絕和猶豫,這是一種擔當;廣大黨員干部堅守崗位、帶頭向前,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為人民群眾構筑起最堅實防線,也是一種擔當。而廣大人民群眾在這場危機面前樸實而卓越的表現(xiàn)——有人連日來遵守規(guī)則居家不出,有人為維持這個特殊時期社會運轉堅持上班,有人加班加點保障物資供應,有人主動報名當志愿者……以每個人的切身付出和犧牲配合國家打這場前所未有的防疫戰(zhàn)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擔當?
面對災禍,在中華民族的詞典里,“擔當”這個詞總是會與詞語“眾志成城”緊緊相連。有擔當才有眾志成城——這座“城”不是實體的、肉眼可見的、由一塊塊青磚砌成的城,而是由所有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由所有有責任、有擔當、有胸懷、有勇氣的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鑄起的城。多難興邦,正是一次一次未知的、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勇敢、更加堅韌、更加有力量。上下齊心、同舟共濟,勝利終將屬于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無所畏懼的擔當者。(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郝思斯)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